在人工智能教育加速普及的当下,落后地区学校因硬件条件有限、优质资源匮乏,在人工智能课程开展中常面临 “想教无材、想学无门” 的困境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廉江市安铺中学信息科技科组主动担当,牵头开展初、高中阶段人工智能课程编写工作。本次课程编写以 “实用普惠” 为核心,创新性地将 GAI 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微信小程序相结合,致力于打造一套适合落后地区学校的普适性人工智能课程体系。
编写启动:瞄准痛点,锚定方向
课程编写工作启动之初,信息科技科组便组织教师团队深入调研廉江市内多所初、高中学校的教学现状。调研发现,多数落后地区学校存在电脑设备不足、专业师资短缺、高端 AI 工具使用门槛过高等问题,而微信作为普及率极高的社交工具,其小程序功能轻量易操作、无需复杂安装,恰好能适配低端设备;GAI 技术则能通过自然语言交互降低 AI 应用难度,为教学提供智能支持。基于此,科组明确课程编写方向:以微信小程序为实践载体,以 GAI 技术为智能支撑,让人工智能教育在落后地区学校 “用得上、学得会、有效果”。
核心思路:技术融合,降低门槛
本次课程编写的核心创新在于技术融合的普适性设计。一方面,借力 GAI 技术简化 AI 应用流程。课程将 GAI 工具(如智能问答、内容生成、数据分析助手等)融入教学全环节,学生无需掌握复杂的编程语法,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即可让 GAI 辅助完成需求分析、代码建议、错误排查等工作。例如,在小程序开发初期,学生可向 GAI 描述功能需求,快速获取基础代码框架;在调试阶段,GAI 能根据报错信息给出修改建议,大幅降低学习难度。另一方面,依托微信小程序搭建实践场景。微信小程序开发工具轻量免费,运行依赖低,学生用普通智能手机或老旧电脑即可完成开发与测试。课程精选生活实用场景作为项目主题,让学生在开发小程序的过程中学习人工智能知识,实现 “做中学、学中用”。
内容框架:分阶设计,适配学段
课程体系按照初、高中不同学段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进行分阶设计,形成连贯递进的内容链条。初中阶段课程侧重 “感知与应用”,通过生活化项目激发兴趣。例如 “智能校园助手” 项目,学生利用 GAI 生成校园通知模板,开发能查询课表、提醒作业的微信小程序;“垃圾分类小工具” 项目中,GAI 辅助识别垃圾类别,小程序实现拍照识别功能,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图像识别的基本原理。高中阶段课程则深化 “探究与创作”,融入更多 AI 技术原理与应用逻辑。如 “家乡特产智能推荐” 项目,学生学习用 GAI 分析用户需求数据,开发具备个性化推荐功能的小程序;“校园环境监测” 项目中,结合 GAI 的数据处理能力,通过小程序实时展示温湿度等环境数据的分析结果,理解数据驱动决策的 AI 思维。
实践考量:立足实际,强化落地
为确保课程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,编写团队在内容打磨上注重 “接地气”。课程案例全部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,如校园管理、家乡文化、日常学习等,降低学生理解门槛;技术操作步骤详细拆解,每一步都配有图文说明和 GAI 辅助指引,即使是非专业教师也能轻松开展教学;同时,课程配套开发了轻量化教学资源包,包含 GAI 使用指南、小程序开发素材、课后练习题库等,资源大小适配低速网络环境,方便学校下载使用。此外,科组还邀请市内教研专家和一线教师参与评审,根据反馈反复优化课程难度和实践环节,确保内容符合落后地区学校的教学实际。
未来展望:普惠共享,助力均衡
目前,课程编写已完成初稿,进入试点打磨阶段。安铺中学信息科技科组计划在本校开展教学试用后,结合师生反馈进一步完善内容,随后向廉江市内其他学校推广试用。这套课程体系的落地,不仅能填补落后地区学校人工智能课程资源的空白,更能培养学生的 AI 素养和创新能力 —— 学生在开发微信小程序的过程中,既掌握了 GAI 技术的应用方法,又提升了问题解决、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。未来,科组将持续跟踪课程使用效果,不断更新案例库和技术工具,让更多落后地区的学生能平等享受人工智能教育的红利,为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。
廉江市安铺中学信息科技科组的课程编写工作,以创新思维打破了人工智能教育的硬件壁垒,用技术融合的智慧架起了落后地区学校与 AI 教育的桥梁。这套普适性课程体系的诞生,不仅是一次教学资源的创新实践,更是对 “教育公平” 理念的生动诠释。